Chansh

Keep on writing.

匿名社区/社交

最近一段时间,匿名的社区/社交应用突然多了起来。看了无秘CEO的一篇采访,突然觉得匿名社区/社交还挺有趣的。不过只玩过无秘和吐司,这里把自己的一些想法记录下来。

本文只讨论模式,不讨论因为运营力度而带来的区别。因为木有真实数据,所以很多地方基于作者自己的主观感觉,如果有不符合事实的地方大家多多包含~


匿名社区/社交的特点

实名社区/社交到匿名社区/社交的演化:实名社区/社交 -> 虚拟社区/社交 -> 匿名社区/社交

实名 vs 虚拟

隐匿真实社会中的头衔,每个人顶着一个虚拟的身份,重新在社区中建立社交关系。个体是个人,都是人和人之间的连接。

虚拟 vs 匿名

去掉了任何对个人进行标志的可能,个人无法被识别和追溯,所有的关注点仅仅围绕单一的内容(实名和虚拟社交中,人们关注一个人是因为他曾经的某些言论和行为吸引了他们,因此即使这个人某次言论没营养,大家也爱围观,因为围观的是这个人;但是匿名社交中,每个人看到的仅仅是一个独立的信息,只有这条信息的内容真正有吸引力,才能得到围观,而这种吸引力是不能以个人为载体保持下去的)。因此,匿名社交的个体是内容,是将内容与人连接。 => 人与人之间更加平等

Case Study

###无秘

无秘在普通匿名社交中加入现实生活中的社交关系:一种松散的联系,无法精确到人对人,只能是一个人面对一个圈子,这个圈子由你的真实社交圈组成。

内容传播形式

评论对所有人可见。点赞后,可以被点赞人的圈子看到。

这模拟了真实生活中信息传播的方式——口口相传。不同的是,信息的来源被隐藏了。你不但无法知道最初的信息来源于哪儿,你甚至无法知道直接告诉你这个信息的人是谁,因此分享者个人无法对这个消息造成影响。

比如,微博里雷军分享了一个创业团队的消息,那么因为雷军的个人影响力,这个团队会受到社会的极大关注。但你若是在无秘里看到了这条消息,你并不知道消息的传播路径上都有谁分享了,你只能看到这个消息受到了多少人的关注,除此之外这些路径上的节点不能传递更多的信息。

所以,信息本身的内容得到了突出。

发帖人

  • 受众:认识自己的人,不认识自己的人
    • 认识自己的人——跟自己的生活更贴近,更能明白发帖的处境(如同一公司,同一个行业(IT、媒体、金融),同一所学校),有被认出来的风险

    • 不认识自己的人——不同生活圈的人(不同行业,不同公司,不同学校),完全匿名(安全)

      由于可回复的人只有朋友或朋友的朋友(即可能认识自己的人),陌生人的反馈只有点赞人数。因此,对于发帖的人来说,能感受到的最直接的反馈来自于现实生活圈。所以他们发帖时心里预期的大部分听众会是认识自己的人,期待的反馈来自于熟人。

  • 发帖目的
    • 普通匿名网站:倾诉、求助(个人隐私,别人的隐私(包括公司隐私),违背社会道德的),探听(别人的隐私)

    • 无秘:倾诉、求助(同一个圈子更容易理解,但也更容易被猜到),探听(身边的事/身边人的想法)

看帖人

看帖人的心理期待:

  • 普通匿名网站:探听普通渠道无法获得的消息

  • 无秘:不认识的人——与普通匿名网站的看帖人期待相同;认识的人——认识周围人的另一种渠道,猜测的乐趣、刺激,更容易得到自己关心的信息,即使普通匿名网站按照内容分类,但是

    1. 按照社交圈过滤的方法不一定比按照内容分类的效果差,甚至可能更准确,同时运营的成本为零

    2. 用户无需付出搜索的成本

    3. 无秘根本不给用户自行搜索、查找信息的任何机会,它的简单让用户少了患得患失的心态——是不是有好的内容可以看到的但是我没找到?


吐司

吐司在普通匿名网络中加入公司关系,每个人被一个公司标记和圈定。

  • 主打职场吐槽:薪资,公司私情,行业动态

  • 身份不一定真实,不如无秘里的朋友关系可靠

  • 信息暴露更多

    不只你同公司的人知道你是这个公司的,所有吐司中的其他人都知道!而无秘中,只有你的朋友和朋友的朋友大概知道你是什么圈子的,但其他人只知道你是某个城市的。虽然吐司打上的标签范围也不小,但是相对无秘的完全以个人个体为单位示人,吐司里发表的言行会代表公司,集体意识可能会束缚言行。

内容传播形式

所有人都能看到和评论,无中转的扁平的传播路径

发帖人

  • 受众:同公司,同行业,其他人

    因为平台的开放性行,所以帖子更多是暴露给其他公司的人。

  • 发帖目的:职场主题的普通匿名网站用户心理——倾诉、求助、探听职场相关信息

    • 同公司

      与无秘因为给定了受众而限定了发帖目的的情况相反,吐司中因为圈子的开放,用户的发帖目的不受限制,往往是先有主题,而主题则对应一些目标受众。吐司中除开那些目标受众可以非常广泛的帖子,对于同公司或同行业这样有一定限制的主题,内容很难传达到发帖人期望的用户面前。

      比如,同样是公司八卦,无秘的用户因为朋友圈的限制,所以参与讨论的人群中通公司的人比例很大,因此通过充分的讨论和补充能产生更多的八卦信息;而吐司的帖子所有人都能评论,公司八卦更多的是被其他公司的人消费了,同时这些不相关的人的评论往往不能提供看帖人希望看到的有用信息,所以从料上来看往往因为没有进一步讨论爆料而不够给力。

      看看无秘上最有趣的那些爆料帖,虽然帖子本身因为手机应用上发帖打字的成本太高无法提供特别多的信息,但好多内容都是在讨论中你一言我一句补充起来的,有趣的帖子可以有长达上百条回复。回过头看看,吐司上却很少见到回复数上两位数的爆料贴——一方面是料本身不够给力(可能与给每人贴上了标签有关),另一方面评论的人不能提供有效信息,没有有效信息就不能引起更多的评论,恶性循环啊。

    • 同行业,其他人

      因为平台的开放性,帖子更多面向的是其他公司的人。虽然公司内部的讨论并不激烈,但是那些各个公司员工都通用的话题却容易激起热烈讨论。比如工作时长,工资待遇,以及各个社区都逃不掉的感情问题。

      同公司的讨论能够激发的是一个问题纵向的深入挖掘(同一个八卦的更多信息),而跨公司的讨论往往是对一个比较浅的问题横向的扩张(不同公司员工的工作时长)。因此,如果你想打探某一个公司的情况,往往比较困难,但是如果是各个公司的普遍情况,则会有很多人愿意讨论。

看帖人

由于是职场主题的匿名社区,看帖人主要的心理期望是看到感兴趣的公司、行业爆料。

吐司提供了比较好的过滤机制:通过公司、话题查找感兴趣的内容。这是无秘非常缺乏的。

虽然吐司和无秘目前都因为用户数量没不多,暂时没有面临特别大的信息筛选问题。可是当用户数、发帖量增加后,两者都不可避免地要解决这个问题:如何将用户感兴趣的话题呈现在他们面前。

目前看起来吐司的这个机制建立得比较健全(按照公司、话题分类,同时还有热帖的推送),而建立在手机通信录基础上的无秘似乎很难复制这套在很多地方(新闻、论坛、社区、微博)已经广泛应用了的“内容分类+热点推送”的方法。

然而,虽然有这套过滤机制,但由于默认看到的是全网广播,因此增加了用户看到自己相关公司的帖子的成本,导致自己公司的话题讨论不够充分。(个人猜测是因为目前发帖数不够多,如果默认显示用户相关的内容可能会有很少帖子的尴尬)


个人感想

无秘和吐司都是在完全匿名社区的基础上,将因为匿名而无法联系的个体通过一种方式连接起来。这种联系的绑定,本质上是帮助用户与他可能更感兴趣的内容连接起来。无秘是用真实的社交圈,而吐司是用公司。

因此,对这两个产品来说最重要的是这两件事:

  1. 完善用户关系建立的方式,以引导优秀内容的产生

  2. 完善信息的呈现方式,将用户感兴趣的内容送到他们面前

基于这两点,它们可能的改进方案:

改进方面 无秘 吐司
用户关系 基于通信录的熟人联系,似乎很难有大的改变 为了解决贴标签问题但同时保留公司信息,可以不显示每个用户的公司,或者由用户来决定是否显示(很好奇如果这样的话大多数人是隐藏呢还是亮出来呢~),但是可以选择自己吐槽的东西所涉及到的是哪个/哪些公司
信息呈现 两种类型的内容可能会更受关注:朋友的信息,很多人关注的内容 关注的除了可以是公司,还可以是行业;优先让跟用户关系更强(关注的公司、行业)的内容显示出来

最后,因为是拿吐司和无秘对比,基本都在讨论职场爆料帖。我是因为无秘中可以看到朋友的匿名信息才被吸引过来的,不过后来发现没什么有趣的东西,反而喜欢上了跟朋友圈子关系不大的职场爆料。周围也有跟一些我同样经历的朋友。我感觉无秘对自己的定位应该还是在朋友的秘密上,如果我这样的人占到了一定的比例(我感觉不少),那么无秘就该应该好好正视一下自己的定位和用户心中的印象之间的错位了。

Written with StackEdit.